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書評


放走刺蝟的8000個理由


作者:馬丁‧諾維敦/圖文

原文作者:Martin Knowelden

譯者:錢艾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1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5918798

裝訂:精裝

-------------------------------------------------------------------------




這本圖文並茂的書籍,裡面所有素描皆為作者自身觀察所繪畫,整本書依照動物行為作為大分類,而每個分類裡又會先介紹特徵屬性,以喚起大家對特定種類的動物的背景知識,然而配合著旁邊容易混淆的動物類型插圖,詳細介紹他們的定義屬性。

























整本書的目錄其實就像畫了一個概念構圖,可以幫助讀者先了解核心主題,接著去延伸、勾勒出不同概念之間的關係,建議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搭配三段論法的推理技能,首先將每個核心主題的線性的、範疇的、條件的問題記錄下來,並且從書中找尋解答,接著自行歸納出結論。這本書活潑有趣的內容配合插畫,引人入勝,可以使讀者不同於死背課本那般,並且訓練概念形成、推理到自行做出結論,輕輕鬆鬆地便能解惑你對動物模糊的概念,並且變成你的深層記憶。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Dreamhi 未來教育展

整個展覽的動線規劃有點雜亂,裡面攤位所呈現出來的主題也會讓人感到混淆。我認為整個展覽所展示出來的並不如主題「未來教育」如此明確,有時候某些攤位會讓我以為是高職在招生,有些只是在展示自己學校作品的成果,但當我想要更進一步詢問時,卻無法得到實質有關教育發展和理念的解釋。不過還是有些攤位讓我學習到新的創意激盪想法,只是如果能更深入會更好,不過未來有很大的發展潛能。
舉例來說:

  • 這個撲滿實驗室設計了一款很大的遊戲盤,上面有幾個洞和幾顆球,操作的人能轉動桿子使一塊塊平面的木塊產生流動感,而圓盤周圍是星座圖。可是當我看到去體驗的人似乎只是一味的轉動桿子想把球弄進洞裡,於是我問了攤位負責人,玩這遊戲時要如何與周圍的星座圖做結合?他的回答是「[沒有關連,這是一個平面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合。」,當我得到這答案時覺得很可惜也很失望,因為這遊戲感覺很有創意又好玩,但是他們缺乏了反思,又或者是如果這一切只是為了好玩和兩個領域的結合,那似乎不太符合這主題的展覽。我的意思是,這次的展覽主題不夠明確,到底是要展示出整個教育理念如何結合到課堂上與實作物品上,還是只是想展示出有創意的學生成品?
  • 我很喜歡的一個攤位是學學文創基金會所設計的「認識家鄉_愛心猴課程」,他們會先召集老師們到基金會去上一些有關色票或認識顏色,提升美感的課程,然而再讓老師回去教學生認識顏色,找到符合家鄉的色彩,接著利用這些色彩幫小猴子著色,提升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我很喜歡這個想法,而我也詢問負責人,老師們在執行這堂課時,是否讓學生找到家鄉顏色後,有更深入的介紹那些代表家鄉顏色的背後意義,例如某種植物、某種花、某種建築物背後的歷史等等。負責人說這部分他們會讓老師回去自行發揮,所以也不確定是否每個老師都有如此執行。我覺得這部分可以再更好,例如老師們回去設計過的課程,可以放到基金會的網站上進行分享,或是那群一同上過色彩課的老師們可以有一個課程進行後回饋的聚會,每個老師記錄自己的課程並分享自己是如何更深入介紹並讓學生了解家鄉的。
最後一個我也很喜歡的是「丸子教育」的展示,他利用美術設計將目前台灣教育上遇到的困境或是發展方向表達了出來,我認為這部分可以與現場的例子做結合,將整葛展場以丸子教育做串聯,並分類分區展示。這樣就不會那麼亂也有實體例子可參考!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Educating Peter(觀後心得)

Educating Peter(教育彼得)是一部發行於1992年的紀錄片。
記錄著Peter,一位唐氏症孩童,首次開始在普通班裡展開學校生活,和同學們與老師間相處的過程。
由於一直以來有兩派說法:一派是覺得特殊兒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不能和其他正常同學在同一班一起接受教育,因為發展程度的速度不一,有可能會影響其他同學上課權益 ; 而另一派則是主張應該要一起接受教育,唯有不把特殊兒童特殊化,他們才能越來越融入社會。

在這部紀錄片裡,可以觀察到老師他使用的教學方法,還有同學間如何發展出他們與Peter的相處模式,雖然一切都需要花時間磨合,可是一整學期下來,Peter他情緒化爆發的次數漸漸減少,我認為,讓像Peter這種智力發展較緩慢的特殊兒童和一般孩童一起上課,可以讓Peter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他受到同學的鼓勵,也會特別有成就感,影片中一位接受訪問的女同學這樣說:「雖然看起來好像是我們一直在教Peter很多事,但其實Peter才是教會我們很多事的人」,我想整個相處過程是相輔相成的,同學們可以學會如何接納與我們不太一樣的人,學會擁有耐心和同理心,這是很重要的事!當然,老師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要如何不介入太多,卻在旁默默地協助同學們發展出和Peter的相處方式,要如何一步步的引導Peter自己辨別對與錯等等,這些都是身為一位教育者必須思考的。

2016/3/28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智力、創造力和智慧哪個比較重要?

這三者的重要度必須分階段來看。

在兒童時期創造力最重要,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不僅讓我們能有個快樂的童年,而且也能奠定我們以後發明的能力,在這時期培養創造力,等於培養了往後人生裡,面對挑戰時,能想像出各種不同於別人、獨一無二的解決方式,也才能突顯出自己的特別,在各個方面,有創造力也能使我們的適應力更佳。
 
而智力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在學校期間,我們便開始訓練智力,雖然說智力一部分是天生的,但經實驗證明,也是能藉由訓練而越來越好的,一旦有了好的智力為基礎,才能漸漸發展成智慧!而在人生中累積出來的智慧才能幫助我們實現、實行以往創造力所創造出來的事物。

因此智力、創造力和智慧是要分階段來看重要性的,然而雖說重要程度有不同比例,但不管在哪個時期,這三樣都是存在的元素,而我們教育者的任務則是在不同階段,幫助學生將重心更放在其中一個元素中,還有思考什麼方法才最能讓他們好好發展,例如在創造力的部分,要如何才能協助他們在以後人生中,將發展完整的三個元素融合在一起,共同運行。